2017 书单
一年马上过去了,理了一下今年的书单,可能上半年读的一些书都忘记叫什么名字了,明年对读书要加个要求, 每本读完的书都要写书评 :)
今年(2017年)的书单如下,部分有读书笔记的列在了后面
- 《龙与地下铁》
- 《人生五大问题》
- 《少有人走的路》
- 《CUDA编程指南》
- 《完美的真空》
- 《黑客 计算机的革命英雄》
- 《白夜行》
- 《一个人的朝圣2:奎妮的情歌》
- 《故宫胜概(新编)》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 《雪鹰领主》
- 《星舰人类系列》
- 《娱乐至死》
- 《上帝掷骰子吗》
- 《最好的美食写作指南》
- 《随园食单》
- 《Learning Vue.js 2》
- 《刻意练习》
- 《苏东坡传》
- 《GT6 ba汽车工程》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有一个月,我觉得整本书可以分成三个故事,一个故事是讲摩托车维修技术中的禅,摩托车维修技术可以推而广之到各项技术工作中,另一个故事是作者眼中的道(书中良质),最后一个是作者一生的故事,从研究哲学到精神崩溃,但连贯前两个故事的旅程,直到最后的灵性般的康复…
第一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我就不多讲了,第三个故事是个人都能看懂,第一个故事砖搬多了自然有共鸣,第二关于哲学的故事虽然我不能完全理解,但这是我想讨论的。
第二个故事中,作者论述了他哲学中的一个概念,良质(Quality), 它出现于因果之外,出现于主客观之外,出现于二元论之外,无法被测量又被整个人类发展所需要。
他在自己的课堂中不教授良质的概念,又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什么是良质。最后没人写的出来,但大家又都能分辨谁写得好谁写的坏。他指出,这是良质指导出的判断。
在欧式几何中公理的存在构建了传统几何的框架,但公理本身又和良质类似,没人说的清楚公理怎么来的,把公理做一些修改也能推断出一个完整的几何系统,比如黎曼几何。
二元论中是与否之外,还有无的概念,嗯,简单解释,就是NA.
对于作者最后一段的解读,良质或许为哲学系统的公理,在人们心中有对善恶美丑的公认化的概念之后,慢慢衍生出了整个世界的价值,但良质本身不能测量,而又不能判断对错,这样整个世界的美丑,善恶,从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得到的整个世界观到底是对还是错…
这个是我理解作者精神崩溃的一个诱因?但我觉得,从数据科学的角度不能被测度的良质可以被模拟,就像图像识别本身是在识别某种良质。
所以,或许,深度学习本身会像良质一样,是追溯不到理论的源头。
《雪鹰领主》
作者:我吃西红柿
最近在理之前关注的坑发现雪鹰完本了,于是抓来吃了这份快餐…
剧情来说,没啥新意的,也就是主角修炼升级换地图,再继续修炼升级换地图,前小半本在超凡生命层次的故事还不错,中间的故事质量有些下滑,后期结尾节奏加了些速,也还不算烂尾…话说番茄最近几本书地图换的少一些了,不过雪鹰里面地图换的可谓是非常之勤快了,简直和星辰变有一拼…
窃以为番茄写的八九本小说里面,称得上(小白)巅峰的应该是《盘龙》,当时他刚写完星辰变,节奏是最好,后面的《吞噬星空》也还不错,但是烂尾了,像夹在中间的九鼎,莽荒纪,还有雪鹰领主,我觉得有亮点,但整书的质量不如几本巅峰的小说…
哦,此外,吞噬星空的主角在雪鹰里面也有客串,算是个小菜单。
《星舰人类系列》
罗隆翔
星舰人类是罗隆翔写的一系列短篇小说, 刊载于科幻世界, 从十多年前起, 每年会更新一篇左右,
合起来一共有十几篇, 他并没有将其出版成文, 只能从各种渠道获得他一篇篇的小说, 其中
根据时间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作品(时间线/创作时间)
以前的黄昏(地球人类时间/2007)
山海间(星舰人类时间/2003)
逃离兄弟会(星舰人类时间/2013)
村庄里的高塔(地球人类时间/2011)
娃娃(地球人类时间/2010)
在他乡(星舰人类时间/2007)
龙喉海洋(星舰人类时间/2012)
陌路星辰(地球人类时间/2014)
早期作品
寄生之魔(2003) <-> 山海间
异天行(2004)
囚魂曲(2006)
罗隆翔星舰人类的背景是这样的:
人类在不断的发展中, 开始逐步走向向外星殖民的路线. 由于资源的有限, 人类也将一批批的罪犯送上宇宙飞船, 以开拓宇宙的
名义流放太空. 在经历了多个时代的更迭之后, 地球联盟衰败与自己塑造的AI之下, 而星舰联盟却逐渐成为宇宙的霸主…->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 但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科幻有软硬之分, 所谓硬科幻更在意科学技术与物理定律, 而软科幻更关心故事情节, 人物的情感等. 刘慈欣是经典硬科幻的代表,
严谨而冷酷的定义了整个世界架构, 却不对个体的描述花费太多笔墨. 读者一方面醉心于大刘描述的黑暗森林, 一方面又略有抱怨的说
人物过于生硬. 对于软科幻呢, 像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盗梦空间, 源代码等更偏于软科幻, 这些作品中没有核聚变, 没有引力波,
没有戴森球, 却有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虽然二者差别不大,而且很多故事二者兼而有之, 但我认为硬科幻难在写出吸引人心的故事, 软科幻难在写出信以为真的世界.
罗隆翔, 他用硬科幻塑造了整个世界, 又如同软科幻一般, 塑造了一个个有温度的小故事. 在这里, 你能看到气势磅礴的星舰舰队,
也能看到小人物出于对种族对世界的热爱而做出的牺牲. 你能看到他构思的只用一千年就发展出拥有集体智慧的硅基文明, 也能看到
如同黑暗森林一般的强势与毁灭. 你能看到人类与机器人为了生存而战斗, 也能看到为了双方为了构建一个共同生存的社会而做出的努力.
能看到英雄为了星舰人类的前途而背负骂名, 也能看到小人物为了生存与自由在荒星上生存…
由于是短篇故事, 所以对于各种人物的故事情节并不是尽如人意的, 而且认真讲, 文笔上和大刘差不多, 算不上(极)好, 然而, 故事还是
足够有趣的.
《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2004) 读这本书的起因是由于谢大大(统计之都的创始人/初代目/嬴政/D.罗杰)
在写了一个我看来很简洁(chou三声)的网站之后艾特了这本书:
“我是前两个月被娱乐至死洗脑了。有要杀掉一切吸引注意力的东西的倾向。”
比起谢大大的内容优于形式, 浅薄的我只理解形式。一个网页好看一点炫酷一点不可以么…
我的态度其实也就像波兹曼文章中抨击电视的态度: 形式是好看了,但是失去了最重要的内涵。
好,现在我们来随便聊聊书里面的一些内容。我从我最喜欢的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传播媒介的变化。
第一个时代: 印刷机让人类更专注于内涵。在18世纪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电报, 没有照片, 支配人类精神世界的物品是打字机(不是打自己),信息传播的速度不会超过人移动的速度。
在那个时代,人们能听得进去长达数个小时的辩论, 而辩论的讲话方式是类似书面语言的方式,充满了思考和深度。
第二个时代:电报与照片的时代,让信息变成了新闻。电报与照片相辅相成,并改变了信息的内涵,耸人听闻,结构零散,没有目标受众,就像今天的UC党一样。
而且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新闻都是不起作用的,至多是为我们提供一点谈资,却不能引导我们采取有益的行动。
印刷机塑造的书籍是为了保存内容, 而电报塑造的新闻是为了让你赶紧销毁它, 以方便下一个新闻进入你的视线。
在简短信息的基础上,摄影术的出现让电报的语境更为现实,进一步完美了新闻这个谎言。
第三个时代:电视的时代,让新闻变成了娱乐。电报与摄影塑造出了一种东西叫做伪语境,它塑造了一个与我们毫无关系的世界,
它的唯一用途可能只有娱乐,而电视的出现, 让所有的伪语境连贯了起来,并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空中楼阁,打开电视,每个节目都是
精心准备的,有美丽的画面,悠扬的音乐,好看的小姐姐,让人感到身心愉悦。而少有的战争,
犯罪的新闻也会被小姐姐主持人用“好,现在…”的类似说辞告诉听众那跟你没有关系:“快来看下一则新闻吧。”
新闻变成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娱乐, 而这并进一步剥夺了人类思考的时间。电视新闻节目提供给观众的是娱乐而不是信息,
这种情况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我们被剥夺了真实的信息,而且在于我们正在逐渐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
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如果我们把无知当成是知识,我们该怎么做呢?
看完本书,一般会有两种结论:一个是娱乐至死, 一个是娱乐致死
我们不必因为这些观点一味地攻击大众的文化选择,来讲电视是不好的,微信公众号是不好的, 百度新闻是不好的,
我更愿意将它看作一个娱乐而不是获取知识的渠道。
娱乐未必致死,但我其实更害怕一个娱乐至死的世界,害怕的是我们没有选择不娱乐的机会。
《上帝掷骰子吗》
曹天元 这是一本介绍量子物理的科普书,同时也是一本介绍物理的历史书。从牛顿与胡克的争论到经典物理体系的建立,再到量子物理逐渐颠覆经典物理,爱因斯坦薛定谔大战哥本哈根学派,对由自己的理论一手搭建的量子物理提出质疑…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整个量子物理的思想,历史,以及未来,(虽然书的后一部分讲到近代的研究略有枯燥)
总结下我对本书的几个感想:
粒子的本质是光还是波不重要,因为本质这个词没有意义
…
因为宇宙诞生了人类,人类才有可能考虑宇宙的意义
观测不到的东西未必不存在,比如上帝比如鬼魂,还有三体中弗里德里克的量子军团…
《最好的美食写作指南》
Debra
少东家链过的一本豆瓣读书的小册子,小册子挺短的,主要是讲作者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对于美食写作的一些经验与思考。以下是作者的行文风格:
「一桌挨着一桌全是免费美食。轻油烤馕里是鹰嘴豆和土豆的馅——而且灌满了西红柿;小杯甜拉西;更多鹰嘴豆混在当季酸角及青椒里,用来搭配番红花米饭。辣咖喱蔬菜上洒了少许口感清爽的黄酸奶调料。菠菜奶豆腐和可口的印度薄饼是绝配。以糖、黄油、面粉和水制成的卡拉荷·玻拉萨德只有骨牌大小,口感朴素美妙。」
作者主张描述美食背后所包含的情感与内涵,而不是使用华丽的辞藻和陈词滥调。感觉现在的大家对美食的描述能力在逐渐退化,对美食的描述好像都是”好吃”一词加九张照片。
写情感要用心,写内涵需要专业性,如果吃一口美食,尝不出来原料和配料,美食作品该怎么下下去……
「像“美味”这样的词已没什么吸引力了,要写出新意,丢掉陈词滥调,另外注意别夸夸其谈。食物饱含感情和私人体验,令人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所以你的写作必须直观清晰,以和读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最后拉来一句话给会做饭的亲们共勉:
当食物从厨房端出时,我希望能从中尝出厨师的骄傲。
《随园食单》
袁枚
整本书是袁枚写的一本”雅厨”菜谱,是他收集的各种食材的处理方式,以及做饭要注意的事项,可以看到一些当时的饮食风格,也能读到一些他很作的一面,比如不吃流行的镇江香醋,要吃板浦滴醋,做鸡蛋羹要求用筷子打一千下,据说这样做出来的鸡蛋羹会变嫩…
除此之外,一些调味料与食材处理还是
很好玩的,值得一读。
在我看来,袁枚对美食核心的理解是”原味”,如果有不同食材的味道混在一起,他就会大骂,”俗厨啊俗厨,浇了热油好好的东西全糟蹋了!”,若是他知道现在有个调味料叫味精,以及一群一辣遮百丑与一咸遮百丑的俗厨,估计又要从棺材里跳出来大骂了吧。
以下是几个至今为止还是适用的段子:
富贵之人,嗜素甚于嗜荤。
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而我见士大夫生长杭州,一入宦场便吃熬茶,其苦如药,其色如血。
以上
《Learning Vue.js 2》
最近在搞一些前端的东西, 所以就读了下这本技术的书籍, 技术的深度还可以, 适合读完官网教程并且拒绝继续使用vue1的用户进行更深的阅读,里面着重讲述了模板, 单文件系统, vuex等内容.
里面无聊的技术就不再分享, 分享下读这个书的一些小细节, 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
我一直觉得前端的世界很有意思, 很有创造力, 大家根本不介意重复造轮子, 而是介意这个工具是不是自己喜欢的.
作者在第一章就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鼓励大家去尝试创造有意思的东西:
‘When you realize that something cool does not exist and you are able to create it—just do it!’
(当你意识到有些很Cool的东西还没有人做, 而你恰好能创造它, 那你还在等什么呢? Just do it!)
在另一部分里面, 作者详细的说明了如何去修改vue.js的源码并且做出自己的贡献:
‘I’m sure you have plenty of ideas
about how to improve or add some functionality to Vue.js. So change it, rebuild, test, deploy!
Happy pull requests!’
(我确信你对Vue.js有很多想法, 那么就开心的修改, 测试, 提交, 为开源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吧~)
作者为了说明vue的轻量级, 黑起Angular.js(另一个主流的前端框架)也不遗余力, 你想写个’Hello World’么, 先准备上18个依赖包, 以及数千个字吧,噗哈哈:
“Even without TypeScript, Angular’s Quickstart guide starts out with an app that uses
ES2015 JavaScript, NPM with 18 dependencies, 4 files, and over 3,000 words to explain it
all - just to say Hello World.”
《刻意练习》
一本挺有意思的书,里面内容我能听进去一大半。
核心思想是通过一定程度的刻意练习可以让一个人从新手成长为大师:刻意练习的必要性,推动自己去危险区,保持专注反馈修正,然后通过一万小时的训练,完成成为大师的必要条件。作者很贴心的提醒,那是一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有点像说我许愿没成功是因为心不诚)稍微有点听不进去的就是这个一万小时的理论,若是自己该做的几万小时的练习我也愿意,如果只是爱好,我觉得有一百个一百小时的练习会让生活更有趣一些。
即使吐这么多槽也必须说作者对刻意练习的方式,过程与结果还是思考的比较透彻的,还是很有助于自己学习效率的提升。
《苏东坡传》
林语堂擅长用简单直接的文风来诉说心中的那点小情怀,这与苏轼极为贴近,苏轼自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一方面是个浪漫主义诗人,一方面又是一个悲天悯人,为黎民百姓的疾苦奔走相告的政治家,这两种身份在一个人的身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事情,一个是在王安石死后,追封太傅时写的圣旨,他对王的描述写到”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粃百家之陈述,作新欺人”,作为”一生的宿敌”,有此评价,我想已经包含了足够复杂的情感,也是赞扬,也是讽刺。第二个是在苏轼贬谪期间写的酒颂。”酒勿嫌浊,人当取醇。失忧心于昨梦,信妙理之疑神……”那时苏轼已近六旬,剥去官职俸禄,一贬再贬,但这个过程中他依旧在一边创作一边享受生活,酿酒,写一篇酒颂给不懂酒中之乐的人,自己造房子,刚造好没多久又被贬到海南,又自己做墨差点把房子点着…
苏轼的段子太多,不再赘述,反正看完了这本书,在上海呆了四年的我终于有了去西湖看看的打算